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5155xs.com

第891节(1 / 3)

加入书签

大批量激光武器的制造是需要时间的,而在确定制造方案之前,还需要进行设计改动和测试。

激光武器的测试工作是直接在光压发动机上进行的,也就是把测试的激光武器安装在发动机的凹面反射镜上,开启制造内部热源以后就可以进行测试。

光压发动机还是在地面上,就不可能制造太高强度的光能,所以测试强度还是比较低的,甚至赶不上湮灭粒子实验基地的强度。

在进行了初步的测试以后,凹面反射镜安装了十台激光武器,并让光压发动机正式启动飞行,进行了一次高空上的激光武器测试。

这次测试的效果还是很好的,也确定了激光武器的制造方案,就朝着合作工厂进行了订购。

相比一阶雷达、激光武器来说,引力场技术相关工作是最复杂,只是测试就需要单独制造一台大型机械。

这台大型的机械是一个类似电梯的结构,电梯结构中间悬吊的是一个长方形的舱室,舱室的上下安装的引力场设备,接通了电源以后,舱室就可以进行上下的加速,看起来就像是高功率的跳楼机一样。

在不断的加速、减速,甚至失重等环境下,就可以对于引力场的参数进行调整,来保证舱室内部不会受到环境干扰,保持稳定的引力强度。

下一步就是把调控好的引力场设备安装到环绕凹面反射镜的舱体中。

‘高功率的跳楼机’性能并不好,根本无法模拟光压发动机的高加速、转弯飞行、快速斜侧下落等复杂环境。

研究组需要通过光压发动机的飞行,来获得一系列的参数并对引力场设备运行进行调节。

这个过程就相对比较复杂了。

中途高压发动机起降了五次,才完成了内部引力场设备的基本调节。

最后就是引力护盾的测试。

这个工作就更加复杂了,引力护盾已经不需要地面常规测试,直接进行的就是地面实战测试。

首先是在一个地点朝着高空制造了固定方向引力场区域,随后发射不携带弹头的空壳导弹,对边侧区域进行打击。

所使用的导弹技术还是很精准的,误差范围在一米以内,进行打击以后就发现,导弹到高空六十公里,也就是引力场区域以后,轨迹出现了巨大的偏差,甚至导致路线修正系统失效,后续无法再锁定目标位置。

类似的实验进行了三次。

最后一次甚至使用了安装反拦截变轨喷射器的导弹,依旧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导弹轨迹到指定区域立刻出现巨大偏差,甚至导致安装反拦截变轨系统,无法再让导弹重新对准目标。

负责导弹发射工作的是来自研究二院的火箭专家曾荃教授。

测试结束后,曾荃就忍不住对王浩笑道,“王院士,这次您亲手设计的反拦截变轨喷射器算是遇到对手了。”

“到了高空六十公里范围,导弹在三秒内方向大幅度变化,变轨喷射器持续运作,最终落点也和目标位置相差了三公里以上。”

王浩笑着点点头,随后疑惑问道,“反拦截变轨喷射器……我设计的?”

“对啊?”

曾荃惊讶的问道,“您不记得了?”

王浩用力拍了拍脑门,无奈道,“研究的东西太多了,都差点儿忘了,好像是有过,我还去过那个研究所……是第几院的研究所?”

“……”

曾荃不想说话了。

最近几年时间里,他们一个组二十多个人,一直围绕着导弹反拦截电轨喷射技术工作。

结果王浩这个设计人,根本对技术不在意,甚至差点忘记了自己研究过的技术……

气不气人?

人和人差距怎么能这么大呢?

曾荃忽然觉得和王浩站在一起都感觉很羞愧。

引力护盾的地面实战测试也只是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有了地面实战测试的数据以后,光压发动机组确定了引力护盾技术的数据,也确定了设备的制造方案,随后就准备引力护盾技术的高空测试。

这次的高空测试很不一般。

在召开会议讨论以后,他们决定让光压发动机升到八十公里的高空。

这个高度还是相对安全的,肯定不会碰到大范围的卫星碎片,发动机已经安装了一阶雷达,也安装了超过二十台激光武器,安全性相对也是有保障的。

在发动机上升的过程中,引力护盾会持续朝着推进方向开启,也就是朝着正上方开启。

这也是测试的一个环节。

现在他们所使用的引力护盾设备,制造的引力场区域并不大,单台设备开启最高功率,也只能覆盖4公里半径的半圆区域。

4公里半径听起来是很高,但引力场中心稳定区域距离发动机超过70公里,想要把发动机用引力护盾圆球式的包裹起来,需要的设备超过100台以上。

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光压发动机的电力功率是有限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