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5155xs.com

第770章(1 / 2)

加入书签

《吕氏春秋》有云:“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而不焚也。”

这句话的意思便十分明了,说的是“古羌人”被俘虏做了奴隶之后,不怕繁重的劳役,只害怕死后不能火化。

因此这些山洞断然不可能是“古羌人”的陵墓。

再加上“古羌人”通常也没有居住在山洞之中的习惯,因此这种规模的山洞也不太可能是“古羌人”的居所遗址……

吴良想起了后世一个叫做“克枯乡”的羌族村寨。

在“克枯乡”村寨不远处的山陵上,便有许多不知修建于何年何月的神秘山洞,当地的羌人将这些神秘山洞称作“金洞子”。

据当地人介绍,这些“金洞子”同样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传说,他们说这些山洞的主人,其实是一种身材矮小的矮人,这可惜这种矮人早已消失,因此这些山洞便空了下来,一直保留到了后世。

根据这样的传说,后世同样有学者怀疑这些山洞可能与传说中的戈基人有关。

可惜同样没有找到证明这种猜测的可靠证据。

……

带着这些猜测,吴良从身上取出一块麻布来,继续小心翼翼的清理这尊石像上的淤泥与青苔。

典韦则一言不发的站在身后警戒,同时依照吴良的指示,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敲击一下吴良交给他的神秘小鼓防止水中那些消失不见的“蜮”卷土重来。

如此一刻钟之后。

吴良总算将这尊石像清理了出来。

现在的石像与清理之前的石像相比,除了上面的雕刻的纹理更加清晰之外,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更多值得研究的细节。

不过此刻吴良已经可以确定一件事。

这石像的面部细节与后世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面具如出一辙,甚至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两者其实就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出土的地点相差了几千里罢了。

不过相差的这几千里又并非毫无关联。

这是古羌人迁移的路线,而在《姜戈大战》之中,戈基人也一直在对古羌人进行追击,极有可能也跟随古羌人到达那里。

“典韦,随我四处查探一番。”

吴良并没有继续清理其他的石像,而是沿着山陵之下较为平缓的山脚查探起来。

山陵上的那些神秘山洞还不知道有些什么东西,为了防止发生什么危险的情况落得一个孤立无援的下场,他打算等瓬人军赶来之后,再与骨干们一同进入查探。

……

山脚下有一条大约两米来宽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平坦区域。

这片平坦区域沿着山脚不断延伸,看起来就像一条人工修建出来的道路。

吴良心中怀疑,于是便停下脚步,使用随身携带的工兵铲将这片区域上面覆盖的一层湿滑的淤泥铲开进行查看。

这一层淤泥也并不厚,连五公分都不到。

如此铲开一片区域之后,吴良发现淤泥下面藏着的其实是一层夯实在一起的小石子,这些小石子十分均匀,缝隙之间掺杂着一些类似于砂泥的粘合成分,能够对这些小石子起到一些固定作用,有点类似于后世公园里常见的石子路。

不过非说坚固程度的话,到底略微差了一些,毕竟后世的石子路都要铺设一层厚厚的水泥混凝土,而不是工兵铲便能够铲开的砂泥。

吴良又用工兵铲向下挖掘了一阵,试图找出这种小石子路的铺设厚度。

如此耗费了一刻,才终于挖透了这层小石子路。

小石子路的铺设厚度足足有二十公分,并且所用的材料十分均匀,从上到下没有看出任何偷工减料的迹象。

这无疑可以断定就是人工铺设出来的道路,而且……

吴良沿着这片平坦区域向远处眺望,发现这条道路非但只在山脚下有,更是出现了许多岔路,并且一直向山陵上延伸。

这可绝对不是一个小工程!

尤其对于没有机械化的古人而言,光是采集这些规格差不多大的小石子,并将其运送到相应的位置便已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此时此刻。

看着这些修建规整的道路,吴良再抬头看向山顶上的那些洞穴,甚至怀疑这根本就不是一座山,曾经可能是一座热闹非凡的城市,又或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巨大堡垒。

……

如此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向前行走。

不久之后吴良便来到了第一个岔路口上,这是一个四岔口。

除了吴良走过的这个岔口,其中一个岔口向山陵上方延伸,另外两个岔口则有一个沿着山脚继续向前延伸,另外一个则延伸向了那条刚出现的大河。

向山陵上方延伸的岔口连通着地势最低、也距离吴良最近的两个洞穴,同时还分除了其他的岔口向别处延伸;

沿着山脚继续延伸的岔口,则一眼望不到头;

而那个延伸向大河方向的岔口……

它并未进入河中,而是连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