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5155xs.com

第799章(1 / 2)

加入书签

“想想您的右贤王叔祖吧!”

“他能做到的事儿,没道理您不能效仿。”

对方精通语言的催眠魔力,说出的话也勾起藏在于屠日禅懦弱外表下的诸多愤怒:“成功的例子就在眼前。”

汉使不仅提到匈奴的右贤王部,还已成为乌孙之主的末贰:“右贤王离单于之位只差一步,而乌孙的大禄快成功了。”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助。

须卜氏的皇孙回来不久,乌孙那儿就传出昆弥“因病去世”的消息。

末贰……一个连“靡”都算不上的次子成了乌孙的昆弥。

他的成功就像一颗带毒的石子,不仅激起名为“野心”的湖泊的涟漪,更是让懦弱的心肠变得狠硬。

“把少府拟的洛阳学宫图给希腊的学者看看。”回到宣室的刘瑞在简单的洗漱后在铺有软垫的榻上翻阅阳陵县的最新小说。

有道是东边不亮西边亮。

冯梦龙和蒲松龄号称明清的科举钉子户,你可以说他们没法跃过龙门,但不能说他们的名气弱于史上的科举天才。

光是一本《东周列国志》和《聊斋志异》就能杀进小说家的t1梯队。

至于t0是何神仙,这你得查已经封圣的那三位。

尤其是靠一本著作干到外译排行榜第二的李姓神仙。

“没有什么创新点啊!”刘瑞也是写小说的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文坛“开宗立派”的人(主要是他敢写的别人都不敢动笔)。前世的阅读量+今世的光环让刘瑞的口味十分刁钻。之前因为没有看过《汉武故事》以外的西汉小说,所以刘瑞新鲜了个一年半载。

直到关中耗尽已有的各种老梗,开始用华丽的辞藻堆出千字的短篇小说后,刘瑞对大汉的小说家就只剩下“要你何用”的满腹怨气。

“寻常的小说家把嚼烂的东西再嚼一遍也就罢了,毕竟他们顾虑太多,稳妥点拿保底收入就很不错。”

“可太学府的小说家不同。”

刘瑞从榻上坐起身子,伸手就想甩掉这些文学垃圾。

一旁的宫婢默默上前,准备收拾即将到来的带子雪花,谁料刘瑞突然朝她瞥了眼,然后把手里的文章交给李三:“朕想取消小说家的太学名额。”

随后又将这一念头彻底否决:“算了,还是留着小说家的太学名额吧!”

在公众看来,养着这群样板戏的制造者无意实在浪费税收,可文字创作不能只算经济账。

尤其是在高后惠帝松开束在民众身上的“紧箍咒”后,文帝为随“宽刑”的名声又更进一步,导致刘家被人架上道德的高地——至少是文学“自由”的道德高地。

司马迁写《史记》时,汉武帝是不怕对方编排自己吗?

不,他也怕,而且比下罪己诏时怕得更狠。

然而比起《史记》“败坏”他的名声,他更怕因此事留下更多骂名。就好比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不敢处死海瑞——一旦海瑞因谏而亡,那么他在儒家乃至整个民间会直接封圣,连带着让嘉靖的名声臭不可闻,甚至动摇清流乃至勋贵对皇帝的支持。

清廉忠诚如海瑞都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他们这群没出息的混子又该当如何?不过是兔死狐悲吧!

既然不能收回放给清流们的管辖权,那么在清流里插入自己的声音就是堵不如疏的最佳选择。

而且这个选择还可以左右清流里的内部声音。

毕竟刘瑞除了通过太学府来收编民间的小说家们,更是靠太学书院和国库的造纸速度,出书规模将民间里最强大的儒家音量都打了下来。

任你花了五十年的时间也扛不过有皇帝支持的正规军下场。

不合适地形容一下就是老美的廉价货物冲击平静的南美的市场,滴水穿石的细流遇上粉碎巨岩的瀑布——无论是规模还是强度,亦或是组织能力都不是那群为爱发电的民间学者可比拟的。

这么做自然是能达成政治的口径统一,并且不必砸碎过去的好名声与现在的自由,但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以及要花额外的钱在隐形的维稳成本上。

或许可以引入鲶鱼来保持国内的创作活力。

刘瑞的目光落到桌上的设计图上,突然有了“鲶鱼”的人选。

果然。

“让英雄对付英雄,让好汉对付好汉。”

李三听着皇帝在那儿喃喃自语道,随即发出“桀桀桀!”的古怪笑声。

“给上林苑的希腊人送点本土的文学著作吧!”刘瑞记得安息送来的希腊人里还有一些没有着落又不敢回去的文人墨客:“有空的话也让其写写希腊歌剧。”

“陛下是想开洋荤啊!”

“暂时吃腻了家乡菜,总得换些新鲜的来打开食欲。”刘瑞说罢摸出麻纸,琢磨着给太学院的小说家门一记警钟:“庖厨到底是用惯了的自己人,总不好因朕的新鲜而让汉宫都跟着试国外的荤腥。”

李三闻言淡淡一笑,撩着袖子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